原标题:北京隐瞒行程新冠患者是谁?这场发布会还提到了这些信息
北京隐瞒行程新冠患者是谁?公安通报详情
近日,顺义区确诊病例王某宝(男,51岁),自1月2日起便出现咽干、咽疼、头疼症状,连续三天到高丽营镇一“黑诊所”输液治疗。病情加重后,1月8日到昌平区清华长庚医院就诊,医护人员问询时 ,该人多次隐瞒在中风险地区活动情况。1月9日,疾控部门进行流调时,其故意隐瞒个人行程,严重影响流调工作。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和《传染病防治法》,1月11日,顺义公安分局以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,对王某宝依法立案侦查。
近日,顺义区确诊病例王某宝(男,51岁),自1月2日起便出现咽干、咽疼、头疼症状,连续三天到高丽营镇一“黑诊所”输液治疗。病情加重后,1月8日到昌平区清华长庚医院就诊,医护人员问询时,该人多次隐瞒在中风险地区活动情况。1月9日,疾控部门进行流调时,其故意隐瞒个人行程,严重影响流调工作。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和《传染病防治法》,1月11日,顺义公安分局以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,对王某宝依法立案侦查。
2020年疫情防控以来,北京市公安局共查处妨害传染病防治类案件6起,采取刑事强制措施10人,其中已批准逮捕4人,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3人 。详情>>>
不配合防疫、滋事扰序,一男子被行政拘留
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、新闻发言人潘绪宏介绍,个别人员不按要求佩戴口罩、不配合体温检测、不落实登记制度,甚至在公共场所滋事扰序,严重妨害了防疫工作的开展。
1月2日,贾某(男,47岁)天下手游任务攻略在大兴亦庄某核酸检测点排队等待检测时,多次摘下口罩、随地吐痰 ,现场群众对其提醒时,贾某不听劝阻并辱骂对方,严重扰乱检测点正常秩序。后贾某被大兴公安分局依法行政拘留。
1月2日 ,贾某(男,47岁)在大兴亦庄某核酸检测点排队等待检测时,多次摘下口罩、随地吐痰,现场群众对其提醒时 ,贾某不听劝阻并辱骂对方,严重扰乱检测点正常秩序。后贾某被大兴公安分局依法行政拘留。
2020年疫情防控以来,北京市公安局共查处扰乱正常防疫秩序类案件785起,采取刑事强制措施128人 ,行政拘留513人 ,作其他处理238人。详情>>>
编造传播涉疫谣言,33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
2020年疫情防控以来 ,北京市公安局共查处编造、传播涉疫谣言类案件450起,采取刑事强制措施33人,行政拘留97人,作其他处理405人。详情>>>
北京13日新增1例境外输入病例,密接50人
1月13日,北京市新增1例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。今天新闻发布会上 ,王全意介绍了详细情况:
某女,47岁,中国籍,在塞尔维亚工作。1月11日乘坐JU400航班从塞尔维亚出发,经丹麦转乘国航CA878航班,于1月12日抵达北京首都机场,海关进行健康筛查并做核酸检测,经闭环管理送至集中隔离酒店,1月13日报告结果为阳性 ,由120负压救护车转至地坛医院,综合流行病学史、临床表现、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等结果 ,当日诊断为确诊病例,临床分型为普通型。已对同航班和同乘车的50名密切接触者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,对其居住等场所进行消毒,按要求落实管控措施。详情>>>
某女,47岁,中国籍,在塞天下手游任务攻略尔维亚工作。1月11日乘坐JU400航班从塞尔维亚出发 ,经丹麦转乘国航CA878航班,于1月12日抵达北京首都机场,海关进行健康筛查并做核酸检测,经闭环管理送至集中隔离酒店,1月13日报告结果为阳性,由120负压救护车转至地坛医院,综合流行病学史 、临床表现、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等结果,当日诊断为确诊病例,临床分型为普通型。已对同航班和同乘车的50名密切接触者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,对其居住等场所进行消毒,按要求落实管控措施。详情>>>
中高风险地区人员非必要不进京 防止通过第三地进返京
发布会上,相关负责人表示 ,继续动态关注中高风险地区变化,上述地区人员非必要不进京,严格中高风险地区进京管控,防止通过第三地进返京,防止漏管、漏控、漏检。详情>>>
摸清河北、黑龙江等地来京返京人员底数
要摸清河北省、黑龙江省等中高风险地区来京返京人员底数,坚持把早发现、早报告、早隔离 、早治疗措施落实到位。
要做好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,引导村民喜事缓办 、丧事简办 、宴请不办。详情>>>
疾控专家:社交距离1米以上,新冠传播风险降低82%
王全意介绍,新冠、流感等病毒均可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,当人说话、咳嗽或者打喷嚏时,病毒会随飞沫排出到空气中,研究表明,在重力的作用下飞沫从人体口鼻排出到落地的水平距离一般在1米以内,近距离接触的人,如果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,则有导致感染的风险,所以建议在公共场合,人与人之间至少要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。
发表在医学杂志《柳叶刀》的研究文章显示,当保持1米以上距离时,传播风险降低82%。详情>>>
编辑 王晓琳 校对 卢茜
于是他们把目标指向了外籍劳工。
截至2020年4月,卡塔尔的常住人口约280万,其中85%为外籍人口,主要来自南亚、东南亚和北非地区。
卡塔尔等海湾国家的外籍劳工,其实最早大多来自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其它阿拉伯国家,比如埃及、约旦、巴勒斯坦等。
只是阿拉伯劳工不是很安分,人一多了就喜欢追求民主平等,要求获得跟当地人同等的权益,有的还甚至试图推翻君主制。
印度、巴基斯坦这些南亚国家劳工就不一样了,薪资预期只有阿拉伯劳工的40%,同为穆斯林融入也快,又听话不惹事只干活。
于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,海湾国家的南亚劳工超过了阿拉伯劳工,在外籍劳工中的占比在70%以上,仅卡塔尔就有近70万印度劳工。
外籍劳工的生存环境很恶劣,经常要在40多度的高温下工作,集体宿舍的条件也是相当差。(主要是南亚和东南亚劳工,阿拉伯劳工地位相对较高)
而且由于外籍劳工将赚到的钱寄回国内,导致海湾国家的外汇大量流失。在油价低迷的年代,为减轻外汇流失带来的影响,雇主们会想方设法克扣外籍劳工的工钱。
卡塔尔2010年后开启的基建项目,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大量上马的。
3
然而对卡塔尔的外籍劳工们来说,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剥削压迫,他们并没有其它更好的选择。
首先困住他们的,是一个叫卡法拉(kafala)的制度。
根据这一海湾国家实行数十年的制度,外籍劳工居留或就业须取得本国“担保方”(一般是个人或企业雇主)的许可,且未经“担保方”同意,外籍劳工不得离职、换工作或离境。
简直就是现代版“包身工”。
外籍劳工们不是没反抗过。他们进行过游行示威,甚至联合罢工;所在国政府也发出过外交照会,在国际层面上施加压力。
只是这些努力效果有限。
对外籍劳工们来说,反抗的后果可能是丢工作,但他们很难承担这一代价。他们通常只身一人出国打工,挣到钱后除了寄回国内抚养家人,还要偿还数额不小的中介费。
他们拼命干活一天只能挣十多美元,然而也比留在老家找不到工作,或者干一份工资更低的工作要强。
就以印度为例吧,该国大部分地区日均工资仅有5美元。
想想上世纪大量中国人去国外端盘子、打黑工的经历,应该都能明白卡塔尔外籍劳工们的艰难处境。
对外籍劳工所在国政府来说,把这些劳工送出去既解决了就业问题,又保障了国内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,他们也太大动力去施加真正的压力。
上述《卫报》的文章中就提到,对于本国劳工的具体死亡情况,政府连谈都不愿意多谈,更别说去展开详细调查了。
当然了,在国际社会和劳工组织的施压下,卡塔尔也做出了一些姿态,表示将加大对外籍劳工权益的保护力度。
卡塔尔政府去年8月底宣布,即日起,在卡务工的外籍劳工可在劳动合同到期之前自主决定换工作,而无需取得现任雇主的同意;卡塔尔未来还将推行最低月工资标准制度1000卡塔尔里亚尔(约合人民币1775元),并要求雇主为外籍劳工提供食宿或相应补贴。
这是一种进步,只是那6500多人无法享受到了。
不知道明年冬季的卡塔尔,当身价数十亿的球星们在球场上奔跑时,会不会想到那些殒命的劳工们。